妊娠期间,尤其是妊娠前期,受激素急剧增加的影响,体内新陈代谢旺盛,阴道上皮细胞及宫颈腺体分泌旺盛,致使阴道分泌物增多。表现为阴部常有阴道分泌物,阴道分泌物通常为乳白色,无味无刺激,是生殖系统健康的信号之一,绝不是不干净之物。准妈妈们不用惊慌,也不用过度清洗。
准妈妈要干净健康首先要了解自己。阴部的结构分为外阴部、阴部和阴道。清洁的时候通常指清洁外阴和阴部。阴部有自己的自洁系统,在正常情况,在阴道杆菌的作用下,阴道上皮细胞中富含的糖原可分解为乳酸,以维持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使适应于弱碱环境中繁殖的病原体受到抑制。
另一方面,在雌激素的影响下,阴道上皮细胞不断新陈代谢、增生变厚,增加了对病原体的抵御力。阴部以及阴道的结构紧密,也可以有力的阻挡细菌的侵入。清洗阴部是因为阴部皮肤有尿、便残液存留,所以仍然需要经常清洁去污,但要适度。过度的清洁会破坏阴部皮肤表面上保护膜,破坏自洁系统。有的还能使阴部变得干燥不适,乃至瘙痒。
妊娠期间,尤其是妊娠前期,受激素急剧增加的影响,体内新陈代谢旺盛,阴道上皮细胞及宫颈腺体分泌旺盛,致使阴道分泌物增多。表现为阴部常有阴道分泌物,阴道分泌物通常为乳白色,无味无刺激,是生殖系统健康的信号之一,绝不是不干净之物。准妈妈们不用惊慌,也不用过度清洗。
科学清洗
要想保持在妊娠期间里里外外的干净,首先要掌握科学的清洗方法。
怎样清洁才最科学呢?
备好自己的专用清洗盆和专用毛巾。清洗盆在使用前要洗净,毛巾使用后晒干或在通风处晾干、因毛巾日久不见阳光,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
每天晚上轻轻用温水清洗外阴部。
大便后养成用手纸由前向后揩试干净,并用温水清洗或冲洗肛门的习惯。
清洗
1.最好采用淋浴,用温水冲洗,如果无淋浴条件,可以用盆代替,但要专盆专用。
2.先洗净双手,然后从前向后清洗外阴,再洗大、小阴唇,最后洗肛门周围及肛门。
3.可使用能够去污灭菌的保健性洁阴用品,但正常情况下用清水就可。
不能忽略的问题
妊娠期间,泌尿系统紊乱,容易产生一些阴部感染。如果不注意卫生,就很容易导致妇科炎症,一般来说妇科炎症的症状是外阴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颜色改变、接触性出血、下腹疼痛等。
相关知识推荐:妊娠期的常见生殖系统炎症!
非特异性阴道炎
多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浆液性,,引起尿濒、尿急、尿痛,急性期间可有体温稍升高,白细胞增多,全身乏力,下腹部坠胀不适感,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有臭味,阴道有灼痛感。窥器可见阴道粘膜充血,有时有浅表小溃疡。
常见的原因:异物(子宫托、遗留棉球及纱布)、损伤、腐蚀性化学药物、过敏反应、放射治疗后、长期子宫出血以及机体抵抗力降低等,均能为病原体创造条件而引起继发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多为一般化脓性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过度不合理清洗阴道内部也可导致非特异性阴道炎。
霉菌性阴道炎
极易发生在20、30多岁女性。据医生估计,大约75%的妇女在可受孕期间至少会感染一次。
多表现为:白带增多:白带为白色、黄水样或脓样,其中有白色凝乳样或豆腐样渣样物,略带臭味,或带下夹有血丝。外阴及阴道剧烈瘙痒,影响睡眠和工作,症状一般由轻度到不能耐受,常不自觉地抓挠,因此导致外阴肿胀、潮红、甚至红肿,溃烂,有烧灼感。
常见的原因:白色念珠菌是致病菌,这种腐物寄生菌平时生存于人的皮肤、粘膜、消化道及其他脏器中,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白色念珠菌就会繁殖,达到一定量时,人体就会发病。阴道上皮细胞糖原增加,酸性增强时,白色念珠菌会繁殖引起阴道炎,故本病常见于孕期、糖尿病患者及接受雌激素治疗的患者。此外,本病可以通过性、公共浴池、浴盆、浴巾、游泳衣、衣服、医疗器械和敷料等传播。
子宫颈炎
是生育年龄女性的常见病,分急性与慢性,而以慢性者多见,多由急性宫颈炎转变而来。
多表现为:白带增多,呈粘稠的粘液或脓性粘液,有时可伴有血丝或夹有血丝。或性交出血,伴外阴搔痒,腰骶部疼痛,经期加重。急性宫颈炎伴腰痛,下腹不适,妇科检查时宫颈充血,水肿,有触痛。
常见的原因:长期慢性机械性刺激是导致宫颈炎的主要诱因,如性生活过频或流产,分娩及人流术等可损伤宫颈,导致细菌侵袭而形成炎症,或是由于化脓菌直接感染,或是高浓度的酸性或碱性溶液冲洗阴道,或是阴道内放置或遗留异物感染所致。
预防及应对
养成卫生习惯,大小便都应将卫生纸由前往后擦拭,以免肛门细菌传给阴道和尿道。选用绵织面料、或至少底部是棉质的、柔和、宽松的内裤。晚上睡觉时穿四角内裤甚至不穿内裤,让阴部呼吸新鲜空气。少穿紧身牛仔裤、皮裤。尽量避免久坐,减少使阴部潮湿闷热机会。少用含香精、有颜色的卫生棉、护垫、卫生纸,这些东西有可能是阴部接触性皮肤炎的元凶。
喝足够的水。平时多喝些果汁、优酪乳,可以预防或舒缓阴道、尿道感染。
温水清洁阴部最好,水太热容易加剧发炎症状,或用中性、弱酸性或不含皂质清洁用品。不要用消毒药水灌洗阴道,以免破坏阴道正常酸碱性和菌群。
避免计划外妊娠,少做或不做人工流产。注意流产后及产褥期的卫生,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