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孕期28周之后,直至未满37周分娩的婴儿被称为“早产儿”。早产可分为自发性和治疗性两种。自发早产可根据胎膜是否完整进行分类。胎膜完整的情况下,早产的主要原因是宫腔过度扩张,如羊水过多、多胎妊娠等;母胎反应导致宫颈过早成熟并引发宫缩;宫内感染也是原因之一。而在胎膜破裂的情况下,自发早产的高危因素包括营养不良、吸烟、子宫畸形、宫内感染等。治疗性早产是指出于对孕妇和胎儿健康的考虑,在37周前终止妊娠。
那么,如何预测早产呢?
先兆早产可能无明显症状,也可能出现下腹痛、阴道出血等,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或导致过度治疗。需要一定的手段来评估孕妇是否存在早产风险。例如:
1. 经阴道超声检查测量宫颈管长度:在孕期24周前,如果宫颈管长度小于25mm,或宫颈内口呈漏斗状并伴有宫颈缩短,可能存在早产风险。宫颈管长度小于15mm风险较高,超过30mm则风险较低。
2. 宫颈分泌物生化检测:当经阴道超声检查检测宫颈管长度在20-30mm时,可进一步进行宫颈分泌物生化检测,以更好地预测早产。
一旦确诊为先兆早产,如何治疗呢?
如果胎膜完整且无破裂,孕妇和胎儿情况允许,可以尽量安胎直至34周。在此期间,需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状况。若孕妇感觉宫缩频繁,但宫颈管无明显缩短,不必一定住院和长期卧床,只需适当休息,减少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
若宫颈管已发生缩短的先兆早产,需住院休息,但不一定长期卧床。若进入早产临产状态(有规律宫缩、宫颈管缩短、宫颈口扩张1cm以上),孕妇必须住院治疗并卧床。
在怀孕35周前,若预测孕妇存在早产风险,可能短期内分娩,需进行促胎肺成熟治疗。34周前,可通过抑制宫缩延长孕周。若为早产临产,同样需抑制宫缩治疗,为促胎肺成熟争取时间。胎膜早破的先兆早产还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宫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