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妈们所经历的保胎之旅充满了艰辛与挑战,这是非亲身经历者难以理解的。每日必做的打针和吃药,以及受限的日常活动,都是她们日常生活的常态。在一些人眼中,尤其是部分医生和孕妈妈,保胎就意味着静养,甚至是完全的卧床休息。那么,这种“躺着不动”的保胎方式究竟是否科学呢?
在当前的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常常会对符合特定适应症,如先兆流产、早产、未足月胎膜早破、宫颈机能不全、宫颈环扎术后、前置胎盘、妊娠期出血等状况的孕妇提出保胎治疗的建议。据调查,近五分之一的具有早产或流产风险的孕妇会选择限制活动或卧床休息的方式来保胎。
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限制活动还是卧床休息,都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在产科领域,如何应用限制活动以及如何对其进行量化一直存在着争议。长时间的卧床休息,甚至可能会给孕妇带来一定的风险。
风险一: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
在孕期,孕妇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长期卧床会使血液循环减慢,身体抵抗力下降,从而更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若堵塞深静脉血管,如下肢、盆腔等部位,可能会引发肺栓塞等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风险二:消化功能障碍
孕期胎盘激素会对消化功能产生抑制作用,使胃部括约肌松弛,肠道蠕动能力下降。孕妇可能会感到恶心、胃胀气、呕吐、厌食和便秘等不适。
风险三:心肺功能下降
长期卧床会导致血液循环分配改变,可能引发心肺功能下降。部分孕妇在恢复活动后可能会感到体能下降,气短,胸闷,甚至原有的活动变得吃力。
风险四:骨骼、肌肉功能减退
卧床休息会加重骨骼脱钙现象,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甚至产后出现下肢无力、行走困难等情况。